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3)
一、学科简介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相互转化的科学。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分子以上层次,包括超分子、纳米尺度分子聚集体直至分子器件等复杂分子体系。随着与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以及环境与生态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的学科分支不断发展壮大。
鲁东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03年获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功能高分子、无机功能材料、高聚物合成与改性、生物与环境分析、应用有机化学等五个研究方向,在吸附分离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本学科现有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
本学科立足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紧密对接烟威地区高分子合成和高性能纤维等区域优势产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加强化学理论水平提升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科创新能力的同时,拓展在化学、医药、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能够在化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
2.具备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包括理论体系、合成技术、性能表征和专门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文资料;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快速获取科研信息。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4.具有获取知识满足学习和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熟练的中英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三、培养方向
1.功能高分子
以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为前驱体,进行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环境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包括对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及有害气体具有高度吸附选择性能、分离性能及检测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涉及天然高分子、树枝状大分子、浸渍树脂、磁性介孔复合材料、光催化转化复合材料、生物大分子、温敏和识别性能的超支化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其中树枝状大分子吸附分离金属离子在国内已形成特色。
2.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能源、环保、催化等领域的无机功能材料,利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等方法,设计构筑多级纳米结构的配合物、桥联聚倍半硅氧烷、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氧化物三维网络/碳复合材料,深入研究其合成规律、形貌控制、结构调控及在吸附分离、光电转换、储能电极材料、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建立材料制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已在纳米陶瓷、光催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
3.高聚物合成与改性
主要研究聚合反应体系设计、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改性,已在活性聚合领域形成特色。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点击化学等新型聚合手段实现高聚物的精密合成与改性。研究“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温敏高分子、两亲性核壳聚合物、功能性凝胶和具有识别性能的智能高分子,组装结构新颖、性能特殊的高分子纳米材料,研究其在药物控制释放等方面的应用。依托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及其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容器电极材料等方面形成优势。
4.生物与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方面已形成优势特色。聚焦于新型动物成像设备研发以及长余辉成像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结合生物成像和代谢组学两种手段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发展了基于荧光、比色和电化学的高效传感器。由此发展的氨基酸、抗生素等传感方法可有效拓展其分析应用领域和实现多功能分析。
5.应用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绿色合成、催化剂设计及新反应开发、有机分子结构的功能性修饰及官能化、天然有机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已在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类似物的构建及药物活性研究、高活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反应性能研究、多氮杂原子干扰下有机物反应位点的可控修饰、海洋生物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等领域形成特色。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专业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和必修环节六个模块。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本专业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11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补修课为本专业大学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研究生须补修2门,以考试通过为准,不计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各计2学分。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学科课程设置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和必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指导方法上,既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科研试验及参观学习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环节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集体讨论。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要因材施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七、学术活动
在学期间研究生应至少参加10场课外学术讲座,在学科或学院范围内公开做2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在完成要求的学术活动后,填写《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并提交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评定成绩。学术活动为研究生必修环节,计2学分。
八、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第2-5学期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环节可以教学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包括指导本科生实验和生产实习,辅导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文献阅读等;管理实践一般聘为助管,担任校内管理部门工作助手;社会实践指学生结合研究开展的企业实训实践、科技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创新实践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学业竞赛、行业竞赛等实践活动。
研究生实践活动结束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活动报告,并将参加实践环节活动情况记入《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实践指导教师评分并加盖公章。实践活动为研究生必修环节,计2学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应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环节完成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落实日常生活劳动。劳动教育环节由学院统筹安排,不计学分。
九、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十、在校学习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1项,或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十一、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
在师生互选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并指导研究生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应确属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选题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或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应不晚于第三学期初,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以答辩形式组织开展,采用导师回避制度。经开题审核小组审核同意开题的,按论文工作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首次开题审核及二次开题审核两次均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3.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须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以答辩形式组织开展,采用导师回避制度。
4.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环节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十二、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三、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完成本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通过论文答辩,颁发鲁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AX21010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AX21010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1 |
考试 |
|||||
AX21050004 |
研究生英语 |
48 |
3 |
1 |
考试 |
外国语 学院 |
||||
AX21000005 |
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 |
16 |
1 |
1 |
考查 |
研究生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专业必修课 |
BX21090001 |
专业英语与论文写作 |
32 |
2 |
1 |
考试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双语 |
||
BX21090002 |
高等高分子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双语 |
||||
BX21090003 |
高等仪器分析 |
48 |
3 |
1 |
考试 |
|||||
BX21090004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2 |
考试 |
|||||
BX21090005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
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DX21090002 |
高等分离分析 |
32 |
2 |
2 |
考试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DX21090003 |
化学生物学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4 |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5 |
先进材料化学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6 |
功能高分子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7 |
药物合成设计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8 |
环境分析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09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10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2 |
考试 |
|||||
DX21090011 |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
32 |
2 |
2 |
考查 |
|||||
DX21090012 |
复合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21090013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32 |
2 |
2 |
考查 |
|||||
DX21090014 |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公共选修课 |
C021030001 |
体育(篮、排、乒、羽、太极拳等专项选一) |
至少选其一 |
16 |
1 |
1-3 |
考查 |
体育学院 |
研究生应选修不少于2学分 |
|
C021060001 |
国学经典与中国智慧 |
16 |
1 |
1-3 |
考查 |
历史文化学院 |
||||
C021130001 |
艺术欣赏与实践(书画、音乐、戏曲、舞蹈等专项选一) |
16 |
1 |
1-3 |
考查 |
艺术学院 |
||||
C021010001 |
“四史”教育 |
任选 |
16 |
1 |
1-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C021060002 |
胶东红色文化 |
16 |
1 |
1-3 |
考查 |
历史文化学院 |
||||
C021020001 |
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 |
16 |
1 |
1-3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
C021120001 |
商务礼仪与沟通艺术 |
16 |
1 |
1-3 |
考查 |
商学院 |
||||
C021000009 |
创新创业教育 |
16 |
1 |
1-3 |
考查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必修环节 |
BX21090006 |
学术活动 |
2 |
1-5 |
综合评定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BX21090007 |
实践活动 |
2 |
1-5 |
综合评定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补修课 |
EX21090001 |
无机化学 |
- |
不计学分 |
1 |
考查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须考试通过,但不计学分。 |
||
EX21090002 |
分析化学 |
- |
2 |
考查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附录:核心课程简介及考核要求
1.高等仪器分析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同时也可作为化学其他学科及生物材料、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选修课。高等仪器分析的目的是建立有效而实用的原位、实时、在线和高选择的现代分析化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原理、特点、应用和发展,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现代化学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考核要求:期末开卷(或者闭卷)考核(70%)、其他(包括平时成绩、作业和小论文等)(30%)。
2.高等无机化学
课程简介: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以配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为基础,主要涉及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团簇化学,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等无机化学分支内容,更侧重从整体上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内容。本课程是总览无机化学四大方向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团簇与纳米化学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课程,是在本科阶段对无机化学学科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总体集成与提高的课程,是研究生从学习生涯到科研生涯过渡的重要基础课程。
考核要求:平时成绩占30% ~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70%。开卷考试(百分制;平时成绩来源于课下作业、小论文和翻转课堂教学)。
3.高等有机化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典型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包含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有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区别于有机合成化学类课程,不是介绍有机反应的类型或合成方法,而是讲授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对机理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所以对学生的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基础要求较高。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百分制;期末总评结合平时出勤和作业)。
4.高等高分子化学
课程简介: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相互转化的科学,聚合反应原理和高分子化学反应特性是它的基础内容,高分子结构对高分子化学过程的依赖性是它的研究任务,性能优良高分子材料的获取是它的根本目标。随着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许多新聚合方法和高效化学反应在高分子合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聚合反应机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高分子结构的合成调控能力越来越强。因此,作为高分子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高等高分子化学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聚合反应的原理、高分子多层次结构的调控方法、高分子精准合成的思想、高分子性能对多层次结构的依赖性,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考核要求: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及作业30%,期末开卷笔试70%。
5.高等分离分析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分析化学研究生的核心课,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普及课。分离分析是复杂体系研究与目标物质获取的必需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重点介绍色谱、电泳、萃取、膜分离、吸附分离等现代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应用与前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高等分离分析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分离分析的方法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求: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课堂提问讨论表现及作业30%,期末笔试70%。
6.高分子凝聚态物理
课程简介:本课程涉及早期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基础概念及近几十年来高分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包括Kuhn的大分子模型,Flory良溶剂中单链溶胀理论,Huggins和Flory的热力学理论,Flory和Stockmayer的凝胶化理论,Kuhn、James和Guth的橡胶弹性理论,单链凝聚态、单链单晶及单链与多链聚集体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及超分子组装和自组装,单分子链和缠结分子链运动学及近代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理论等。通过本课程学习,研究生将系统掌握近、现代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实验技术,为探索化学和材料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核要求:期末开卷(或者闭卷)考核占70%+其他(包括文献阅读、作业和小论文等)占30%。
7.化学生物学
课程简介: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主题是用小分子去干预、调控生命过程,进而揭示生命过程的机理。化学生物学结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结构化学、超分子化学、药物化学和计算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问题。化学生物学还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和更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化学生物学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期末开卷(或者闭卷)考核占70%+其他(包括平时成绩、作业和小论文等)占30%。
8.先进材料化学
课程简介:先进功能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光、电、磁、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重要国民经济领域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本课程将系统介绍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智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磁性材料、低维材料、多孔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基本关系,前沿发展动态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典型功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基础,具有一定的材料实用方法的应用知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献查阅,获取和分析评述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考核要求:期末开卷(或者闭卷)考核占70%+其他(包括文献阅读、作业和小论文等)占30%。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名称 |
1. |
冯新德.高分子合成化学(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2. |
焦剑,雷渭媛.高聚物结构、性能与测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3. |
董建华.高分子科学前沿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4. |
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 |
Carey FA.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和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6. |
赵常志.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7. |
但德忠.环境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8. |
王斌,陈集,饶小桐.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
9. |
徐如人,庞文琴.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0. |
马德柱.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11. |
陈厚.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
12. |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13. |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
14. |
陈慧兰.高等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15. |
张祖训,汪尔康.电化学原理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16. |
李晖.配位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17. |
阎吉昌.环境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18. |
杨华明.无机功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
19. |
徐家业.高等有机合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20. |
SvanbergS.原子和分子光谱学(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21. |
许越.化学反应动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22. |
徐光宪,黎乐民,王德民.量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23. |
Science. Washington: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24. |
Nature. Berlin: Nature Research. |
25. |
Nature Communications. Berlin: Nature Research. |
26. |
Nature Materials. Berlin: Nature Research. |
27. |
Nature Nanotechnology. Berlin: Nature Research. |
28. |
Journal of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9.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einheim:Wiley-VCH Verlag GmbH. |
30.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ambridg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31. |
Analytical Chemistry.Washingt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32. |
Macromolecules.Washingt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33. |
Polymer. Oxford: Elsevier. |
3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Hoboken: Wiley. |
35.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Hoboken: Wiley. |
36.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Washingt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37. |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Amsterdam: Elsevier. |
38. |
中国科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39. |
科学通报.北京: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40. |
中国化学快报.北京:中国化学会. |
41. |
化学学报.上海:中国化学会. |
版权所有: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邮编:264025 邮箱:249534494@qq.com (意见反馈) 电话:0535-6696162,66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