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与化工硕士(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硕士(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0856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材料与化工工程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具有解决本专业类别相关行业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

(三)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分为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完成。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要因材施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全面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应为相关企业单位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建立与企业、研究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紧密融合。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专业实践四个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补修课为本专业大学本科基础课程,同等学力身份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修读2门。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7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17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专业实践2学分。补修课以考试通过为准,不计学分。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1(材料与化工硕士(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必修课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评定。

五、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

本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须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间,必须保证累计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包括生产见习、生产实习、管理实习及参与其它各类实践活动等。可在学院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践,也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到用户单位实践。

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践部门的专家)作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研究生一般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总结报告经专业实践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环节完成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学生管理落实日常生活劳动。劳动教育环节由学院统筹安排,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

在师生互选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并指导研究生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2.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应不晚于第三学期初,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经开题审核小组审核同意开题的,按论文工作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首次开题审核及二次开题审核两次均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3.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4.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环节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具有以下至少1项科研成果:

(1)以第一发明人(与导师共同申请的,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研究生可为第二发明人)获得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软件著作权3项;

(2)以鲁东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科研论文;

(3)作为主要参与人(排序前3)获得与学位论文课题相关的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4)获得专业机构鉴定的科技成果或取得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其他成果。

 

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

单位

备注

必修课

学位基础课

AZ2101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AZ2101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AZ21050004

研究生英语

48

3

1

考试

外国语

学院

AZ21000002

工程伦理

16

1

1

考查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必修课

BZ21000001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16

1

1

考试

材料与化工硕士教育中心


BZ21090006

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

48

3

1

考试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BZ21090007

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

48

3

1

考试


BZ21090008

试验设计与最优化

48

3

1

考试


BZ21090009

高等反应工程

48

3

2

考试


BZ21090010

材料结构与性能

32

2

1

考试


BZ21090011

材料成型与加工

32

2

1

考试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DZ21090011

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

48

3

2

考查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DZ21090012

专业英语

32

2

1

考查

双语

DZ21090013

复合材料学

32

2

2

考查


DZ21090014

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

32

2

2

考查


DZ21090015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16

1

2

考查


DZ21090016

聚氨酯新材料

16

1

2

考查

校外

DZ21090017

材料表面与界面

32

2

2

考查


DZ21090018

材料工程前沿

32

2

2

考查


DZ21090019

智能材料

32

2

2

考查


DZ21090020

生物材料

32

2

2

考查


DZ21090021

材料制备新技术

32

2

2

考查


DZ21090022

纳米科学与技术

32

2

2

考查


DZ21080001

半导体物理(B)

32

2

2

考查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DZ21080002

材料物理与化学(B)

32

2

2

考查


DZ21080003

高等光学(B)

32

2

2

考查


DZ21080004

分子模拟与材料设计

32

2

2

考查


DZ21080005

高等无机化学

32

2

2

考查


DZ21080006

纳米光子学

32

2

2

考查


DZ21080007

薄膜物理与真空技术

16

1

2

考查


DZ21080008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6

1

2

考查


DZ21080009

纳米材料及光电器件

16

1

2

考查


DZ21080010

微纳加工技术及应用

16

1

2

考查


公共选修课

C021030001

体育(篮、排、乒、羽、太极拳等专项选一)

至少选其一

16

1

1-3

考查

体育学院

研究生应选修不少于2学分

C021060001

国学经典与中国智慧

16

1

1-3

考查

历史文化学院

C021130001

艺术欣赏与实践(书画、音乐、戏曲、舞蹈等专项选一)

16

1

1-3

考查

艺术学院

C021010001

“四史”教育

任选

16

1

1-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C021060002

胶东红色文化

16

1

1-3

考查

历史文化学院

C021020001

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

16

1

1-3

考查

教育科学学院

C021120001

商务礼仪与沟通艺术

16

1

1-3

考查

商学院

C021000009

创新创业教育

16

1

1-3

考查

化学院

物理学院

专业实践

BZ21090012

专业实习

不少于1年

2

1-5

综合评定

化学院

物理学院


补修

课程

EZ2109000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

考查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须考试通过,但不计学分。

EX21090001

无机化学

--

--

--

考查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EX21090004

材料科学基础




考查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EX21090005

物理化学




考查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附录:核心课程简介及考核要求

1.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测试方法的知识体系,以物质的结构表征、测试技术为主线,通过其基本原理的介绍、测试研究的实例分析和综合实验练习,使研究生在掌握材料物质、产物结构的表征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对于物质的研究与应用过程的一般性思维与技术方法,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物质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以及开展研究方面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所培养研究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所学现代测试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的作用。本课程为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分组讨论汇报和考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分组讨论汇报以3-5名同学一个小组,由老师指定相关课题查阅文献,然后小组汇总讨论,形成统一内容,小组公开作10-20分钟的PPT汇报。课程成绩参照期末考试(70%)、分组讨论汇报(20%)、考勤(10%)综合评定。

2.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在大学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入,介绍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拓展和最新进展,及其在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普适的热力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和不同应用对象的物质特性。本课程是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是一门重点介绍高级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在这些领域工艺过程中应用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程论文也可采取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不少于5000字。课程成绩参照期末考试(70%)、课程论文(20%)、考勤(10%)综合评定。

3.试验设计与最优化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工程领域中经常遇到的试验方案设计和参数最优化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设计的方法,试验数据的分析,以及针对试验结果进行参数的最优化求解。本课程还通过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有关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最优化求解的方法和实际应用。本课程是材料与化工类专业研究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最优化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程论文也可采取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不少于5000字。课程成绩参照期末考试(70%)、课程论文(20%)、考勤(10%)综合评定。

4.高等反应工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反应工程原理为基础,结合工业反应过程案例,对均相反应器、宏观混合和微观混合、多相催化和非催化反应器等进行量化分析,重点分析各类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质量和热量传递,使研究生掌握反应器设计模型的建立方法,培养其对工业反应器的开发放大、设计和操作优化的能力。本课程是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是一门重点介绍高级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程论文也可采取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不少于3000字。课程成绩参照期末考试(70%)、课程论文(20%)、考勤(10%)综合评定。

 

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材料工程领域)

序号

名称

1.

Advanced Materials, Wiley-Blackwell.

2.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Wiley-Blackwell.

3.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Wiley-Blackwell.

4.

Advanced Materials,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5.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iley-Blackwell.

6.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美国物理学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主办.

7.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8.

Chemistry of Materials,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主办.

9.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10.

Hydrometallurgy, Elsevier.

1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主办.

1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

Manuel Aguilar,Jose Luis Cortina, Solvent Extraction and Liquid Membrannes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New Materia.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08.

14.

Material Letters,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主办.

15.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荷兰爱思唯尔科学(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主办.

16.

Optics Express,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

17.

Optics Letters,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

18.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主办.

19.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荷兰爱思唯尔科学(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主办.

20.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Elsevier.

21.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美国物理学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主办.

22.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3.

材料研究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

24.

殷景华.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25.

陈厚.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6.

陈慧兰.高等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7.

崔铮.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8.

郭卫红.现代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9.

黄文强.吸附分离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0.

柯扬船.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1.

刘海涛,杨郦.无机材料合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2.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3.

史鸿鑫,王农跃.化学功能材料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4.

王斌,陈集,饶小桐.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35.

吴刚.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6.

吴越著.催化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7.

阎子峰编著.纳米催化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8.

杨邦朝.薄膜物理与技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9.

杨华明.无机功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0.

于文斌,程南璞,物安如.材料制备技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1.

张钧林,严彪.材料科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2.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3.

张祖训,汪尔康.电化学原理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4.

左演声,陈文哲.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学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