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科技创新建章立制,措施有力
1.设立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形成一把手工程。育人成才需要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创业工作更是如此。为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全院重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必须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从创新创业领导机构设置到制定各种激励制度和办法、从奖励指导教师到学生评奖评优、从挖掘创新创业项目到完成重大比赛和创办公司、从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硬件投入到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从组织发动学生进驻实验室到实践基地建立,无不渗透着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全体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理解支持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激励。
2、制定各种激励制度和办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一个是教师层面,学院把双创竞赛作为奖励性考核点加入到年底绩效考核办法钟,并给予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相应奖金。学院教授委员会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竞赛获得金、银、铜奖以及在其它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的等级,在业绩评议时赋予一定的分值。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银奖的分值相当于在一区上发表四篇科研论文的分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特别是要评职称的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一个是学生层面,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将双创竞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积极性。
推行形成性评价,提高创新创业在学生综测的占比。
结合工程认证和师范认证,学院成立学习指导及形成性评价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学生学习指导及形成性评价管理工作。组长由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团总支书记、副书记、教务办公室主任为小组成员,其他成员从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代表中选出。测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监督并裁定测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办法,对每位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高创新创业在学生综测的占比,加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发表SCI论文、参与科创实验等的占比,从而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总结阶段性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二)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活动形式,创新指导服务平台,尽可能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依据《鲁东大学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学院特点:
1、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是前提,是基础工作,必须要做好做实。学院会不定时组织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老师和学生举办宣讲会;适时在教职工会上大力宣传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及时公布专业教师的科研信息;有重点鼓励调动教师参与某项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抓住了教师和学生,也等于抓实了项目。
2、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教师课题室,全面对学生开放。为推动教师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学院制定了“科研助力计划”,付与教师一定数额的“科研助力经费”。学院有大型检测测试设备和化工中试生产线、PPR管材挤出生产线等3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凡是进行创新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有优先使用设备的权力,并通过创新券给予支持。同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办法》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以及化工中试基地对外服务的收益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种子基金,年均择优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8项。学校学生工作处实施的优秀困难学生“助研岗”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院大力的支持。
3、单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优先让获准立项的学生团队入驻,学院在科研助教、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利用新引进博士实行助教期政策,为学院团总支配备一名博士,专职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指导工作。
4、学院教授委员会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竞赛获得金、银、铜奖以及在其它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的等级,在业绩评议时赋予一定的分值。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银奖的分值相当于在一区上发表四篇科研论文的分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特别是要评职称的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学院在年终津贴分配时,对所有当年获奖指导教师也会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5、学院制定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成立专门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从津贴中拿出近万元的费用,单独奖励在学生各项工作中成绩及贡献突出的教师。
(三)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活动,认真履行科技创新汇报制度。
1、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为“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成熟的项目,学院会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和科技创新汇报会,邀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学生和校友回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同时全院上下对符合参赛的项目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项目所需要的软硬件、时间上尽最大可能给予支持。
2、认真组织好学生科技立项汇报会。2020年,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2项,校级科技立项数98项,参与学生数达3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年均在20人以上,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保证。为了巩固、利用好这些资源,扩大这些成果在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力,搞好梯队建设,学院认真组织了由指导教师担任评委的科技创新“中期汇报会、结题报告会”,对立项团队的研究课题进行学术上的点评指导。同时,重视抓好学生参与学术论文撰写和专利申请工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发表。本着“以参赛检验教学效果、以参赛促进学业进步”的原则,重视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突出成绩。
二、重视过程,强化实践,内涵提升,转化成果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作为创新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竞赛,做好校内组织、培训、选拔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同时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科类的竞赛,为广大同学探索科学、施展才华提供宽广舞台。近几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要成绩有:
1.在 “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国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1项,获山东省特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金奖1项,省银奖2项,省铜奖1项;
3.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比赛国家级特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27项,国家级三等奖10项;
4.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比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5.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获省银奖2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比赛中获省银奖2项;
6.在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
另外,学院每年有近400名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占学院学生数的20%以上。有58个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前,学院有5个学生创新团队,其中“纳米技术检测植物病毒研发团队”“功能吸附材料创新团队”获“城新创新奖学金”科研资助。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近8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10余个,每年有30多个项目立项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三、挖掘典型,以点带面,重点培育,榜样示范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学院在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同时,还结合实际,注重挖掘典型事例、选树优秀创新学生,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镜,涵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进有方向。
四、转变毕业生就业导向,提升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用人需求“缩水”,新增岗位规模降幅之大前所未有,毕业生无法正常开展毕业实习,国家级、省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招聘考试延缓,大学生就业迎来最艰难的时刻。疫情之下,有压力也会有动力,“危”与“机”并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我们无从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导向。既要使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性,主动出击,又要树立毕业生就业信心,全力消除和缓解毕业生疫情下的畏惧与焦虑心态,讲清楚疫情下的就业形态,引导毕业生转“危”为“机”,学会主动作为,根据当前形势做好就业的重新规划,主动转变职业定位、求职观念、就业期望值以适应当前的就业新形态,实现毕业生就业导向的转变,主动转变求职观念适应就业新样态。
五、“四心”联动助力现时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
一、连心家校,共克战“疫”时艰
本着尊重学生的理念,学院以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依托,借助微信、QQ等线上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确保及时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在家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湖北籍学生和其他重点关注对象,则采用“一对一”“沟通-记录-汇总”模式开展切实有效的帮扶。
二、用心指导,做好答疑解惑
在等待考研成绩公布期间,学院不定时通过“考研群”发布心灵鸡汤、最美逆行者等微文安抚考研学生的心情,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紧张感。春节后有序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导师做好线上答疑,做好考研成绩公布后的复试及调剂录取工作。同时,为引导学生做好考研、就业的“两手准备”,辅导员及班主任及时发布相关招聘信息,以实现学生的高效就业。
三、精心服务,搭建供需平台
学院采用“企业—学生”两边询的方式,为充分就业牵线搭桥。一是以网络调研、电话涵询等形式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整理汇总信息,了解疫情对化学类企业招聘计划的影响,增强就业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利用教育部和山东省就业网络体系,竭力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主动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及新兴企业对接,倡导用人单位同步采用网络方式接收毕业生简历应聘材料和在线远程进行笔试面试,确保网上供需对接顺畅,为学生就业提供精准服务。
四、细心准备,蓄足教学马力
为确保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院教师积极参加雨课堂、慕课等平台的线上培训工作,做到“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合理安排教学资源,为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利用QQ、微信等渠道,开展“抗击疫情、共渡难关”线上主题团日活动,结合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瞄准就业需求靶
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拓展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就无从谈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其不仅是对毕业生就业求职造成了困境,也对数千万的企业招聘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企业开展招聘的途径进一步压缩,企业与毕业生的线下单线渠道被斩断,断绝了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此,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渠道不足的背景,我院积极动员发挥各级领导、全体班主任、专业教师、学业导师、校友等力量共同参与,将企业与毕业生断绝的沟通桥梁重新搭起来,瞄准毕业生的就业靶心,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提供与毕业生岗位需求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提升岗位精准性,力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小道消息”,最大程度实现毕业生的满意就业。
七、加强就业帮扶力度,打消部分毕业生就业焦心
疫情之下,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今年的形势更是对其难上加难。一方面,要坚持动态化调研,加强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各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动态台账,强化“一生一策”的动态管理,严格做到责任到人、督促到位。另一方面,要特别做好对重点疫区、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等特殊情况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加强动态化调研,细化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信息、求职技巧和心理辅导等就业服务,开展更多的岗位“内部推荐”,并做好就业的跟进指导服务,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困难学生都能解决就业问题,实现成功就业。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最终检验,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考验。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国“稳就业”的整体大局,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全体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共同期盼,更是我们全体辅导员的重要任务和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参与、齐心推进,共同打赢这场就业攻坚战。
版权所有: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邮编:264025 邮箱:249534494@qq.com (意见反馈) 电话:0535-6696162,66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