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理念常新 兴趣驱动 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四年不断线”——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发布日期:2022-05-10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积极顺应国家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结合《鲁东大学名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鲁东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引领,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创新、科学研究增长、服务地方对接等方面为抓手,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实现学生创新创业 “四年不断线”,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统一思想,共谋举措,建章立制,措施有力

育人成才需要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创业工作更是如此。为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全院重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必须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从创新创业领导机构设置到制定各种激励制度和办法、从奖励指导教师到学生评奖评优、从挖掘创新创业项目到完成重大比赛和创办公司、从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硬件投入到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从组织发动学生进驻实验室到实践基地建立,无不渗透着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全体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理解支持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激励。

(一)推行学业导师制度、制定本科生培养“种子计划”,实施“育苗工程”,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学院学生按专业招生。基于此,学院在新生入校不久就组织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互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兴趣和方向的老师为指导教师,为接下来的创新试验环节奠定了基础。化学学科的特性,使得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单带实验,进行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实行本科生“种子计划”。即:选定一部分品学兼优且具有强烈创新及求知欲望的低年级优秀学生,量身打造一个集知识综合、技术创新、学科前瞻为一体的“创新种子”团队。结合学业导师制度,保证每一位 “种子”同学加入到有研究项目的教师课题中去,保证了学生在立项、实验研究、结题等环节的效果质量,也由此会产生一批有学术和创新价值的项目。

3、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育苗工程”,联合协同单位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种子基金”和“育苗基金”,出台《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和《育苗基金管理办法》,用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选聘企业高工和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对相对成熟的项目先行给予孵化的土壤,以保障“种子发好芽”、“幼苗成长壮”。同时也推动了人才培养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系统化方面发展,完成应用型、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既定目标。

(二)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活动形式,创新指导服务平台,尽可能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依据《鲁东大学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学院特点:

1、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是前提,是基础工作,必须要做好做实。学院会不定时组织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老师和学生举办宣讲会;适时在教职工会上大力宣传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及时公布专业教师的科研信息;有重点鼓励调动教师参与某项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抓住了教师和学生,也等于抓实了项目。

2、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教师课题室,全面对学生开放。为推动教师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学院制定了“科研助力计划”,付与教师一定数额的“科研助力经费”。学院有大型检测测试设备和化工中试生产线、PPR管材挤出生产线等3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凡是进行创新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有优先使用设备的权力,并通过创新券给予支持。同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办法》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以及化工中试基地对外服务的收益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种子基金,年均择优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8项。学校学生工作处实施的优秀困难学生“助研岗”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院大力的支持。

3、单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优先让获准立项的学生团队入驻,学院在科研助教、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利用新引进博士实行助教期政策,为学院团总支配备一名博士,专职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指导工作。

4、学院教授委员会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竞赛获得金、银、铜奖以及在其它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的等级,在业绩评议时赋予一定的分值。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银奖的分值相当于在一区上发表四篇科研论文的分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特别是要评职称的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学院在年终津贴分配时,对所有当年获奖指导教师也会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5、学院制定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成立专门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从津贴中拿出近万元的费用,单独奖励在学生各项工作中成绩及贡献突出的教师。

(三)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活动,认真履行科技创新汇报制度。

1、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为“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成熟的项目,学院会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和科技创新汇报会,邀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学生和校友回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同时全院上下对符合参赛的项目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项目所需要的软硬件、时间上尽最大可能给予支持。

2、认真组织好学生科技立项汇报会。近两年,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2项,校级科技立项数98项,参与学生数达3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年均在20人以上,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保证。为了巩固、利用好这些资源,扩大这些成果在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力,搞好梯队建设,学院认真组织了由指导教师担任评委的科技创新“中期汇报会、结题报告会”,对立项团队的研究课题进行学术上的点评指导。同时,重视抓好学生参与学术论文撰写和专利申请工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发表。本着“以参赛检验教学效果、以参赛促进学业进步”的原则,重视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突出成绩。

二、重视过程,强化实践,内涵提升,转化成果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作为创新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竞赛,做好校内组织、培训、选拔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同时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科类的竞赛,为广大同学探索科学、施展才华提供宽广舞台。近几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要成绩有:

1.在 “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国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1项,获山东省特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金奖1项,省银奖2项,省铜奖1项;

3.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比赛国家级特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27项,国家级三等奖10项;

4.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比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5.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获省银奖2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比赛中获省银奖2项;

6.在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

另外,学院每年有近400名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占学院学生数的20%以上。有58个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前,学院有5个学生创新团队,其中“纳米技术检测植物病毒研发团队”“功能吸附材料创新团队”获“城新创新奖学金”科研资助。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近8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10余个,每年有30多个项目立项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三、挖掘典型,以点带面,重点培育,榜样示范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学院在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同时,还结合实际,注重挖掘典型事例、选树优秀创新学生,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镜,涵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进有方向。

案例1:

兰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2016届毕业学生。担任鲁东大学 “纳米技术检测植物病毒团队”负责人。

该生于2013年获第四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同年获得“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4年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山东省金奖、鲁东大学特等奖。同年获得钦玲奖学金、诚新创新奖学金、鲁东大学单项一等奖学金,鲁东大学学生创新活动拔尖人才;2015年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同年作品《鲁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入选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计划。在学院徐慧老师的指导下向学校申请《纳米金荧光探针在检测苹果病毒中的应用》和《现场检测苹果植物病毒的超高灵敏试纸条研发》项目,并被立项通过。大二时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作品“纳米金荧光探针检测苹果病毒试剂盒”获得了第四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2014年兰伟带领团队完成作品“鲁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获得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同年获得“创青春”山东赛区金奖,“创青春”鲁东大学特等奖。

2015年,他在前期完成的作品《纳米金荧光探针试剂盒》的基础上,通过与老师探究完成了作品《快筛苹果病毒——基于ExoⅢ放大策略即时检测苹果病毒试纸条》,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

案例2:

宋小婷,化学与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级在校学生。担任鲁东大学蓝净灵创新团队负责人。

宋小婷自大一下学期开始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始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所参加的课题获得“城新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在2016年带领团队参加“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2017年5月带领蓝净灵创新团队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特等奖,国赛三等奖。主要作品是研制新型高效吸附材料并对乙醇燃料中金属离子进行高效脱除。该作品率先将硅胶负载PAMAM树形大分子应用于乙醇中金属离子的脱除,硅胶负载PAMAM树形大分子吸附剂能够有效吸附乙醇燃料中的金属离子,提高乙醇燃料的纯度,减少乙醇燃料中金属离子对发动机的腐蚀,提高汽车排气系统的催化反应器的效率,减少污染尾气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减轻雾霾天气。该作品的完成,拓展了PAMAM树形大分子的应用领域,丰富了对脱除机制的研究方法,为硅胶基吸附剂用于乙醇燃料中金属离子的脱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此外该生还积极阅读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将成果总结成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Fuel期刊上发表两篇SCI二区收录论文,影响因子4.601。

案例3:

王振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5届毕业学生,半个苹果创始人,隶属于深圳半个苹果泛娱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底,王振伟创立大学生情感社交媒体“半个苹果”。其核心业务为运营基于QQ空间的各大高校表白墙,大学生可在本校所属平台完成表白、征友、情感分享等行为。

自2017年3月扩展市场至今,“半个苹果”已运营41所高校表白墙,服务范围覆盖山东、河南等省份在内14个城市。并在其中28所学校中成为他校的第一大非官方校园媒体,也是山东最大的校园媒体,覆盖120万学生,现阶段,“半个苹果”每天共发布300-400条内容,每日共60余万浏览量,单个账号平均每日新增50—100位用户。

接下来,王振伟计划把“半个苹果”打造为大学生泛娱乐生活服务平台,通过对接第三方机构向大学生提供旅游、教育等服务,并以服务费用为重点营收来源。当前,平台已着手准备供大学生线下娱乐活动使用的“共享厨房(自助厨房)”,鲁东大学试点已开业。在2017年8月带领团队参加山东省第三届“互联网+”比赛获得省赛金奖。

半个苹果已于2017年3月拿到50万元种子轮投资,目前在接洽天使轮,计划融资300万元。未来半个苹果将成为大学生服务的第一品牌,从社交媒体到大学生的各项服务,引领大学生的消费升级,建立大学生的泛娱乐生活服务平台,深耕校园。

四、政策保障,兴趣驱动,分类施策,抓细抓实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再好的政策措施,如果执行落实抓得不好,也只会落空。学院严格按照制定的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学院工作,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并逐渐形成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高能力、三四年级为重点组队参赛的活动模式,全面实现学生创新创业 “四年不断线”。

1.重视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新生入学后,通过对大学生科技社团的自我宣传和学院历年创新创业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式和流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通过就业指导课和学术讲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重视政策实施,抓细抓实。严格落实学院制定的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类措施,紧紧抓住各时间节点,有序开展,鼓励学生参与。

总之,近年来,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统筹推进,常规和重点工作都有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传承创新,扎实推进,努力把创新

创业工作打造学院的品牌、特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鲁东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