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3年创新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12-20

一、“选种育苗”勤栽培,创新创业硕果累

学院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四新”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多途径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1.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入落实学校“强基、铸魂、筑梦”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学院“种子计划”,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师生协同,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育人模式,建设创新创业一体化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行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双导师”制,从新生到毕业生形成三阶段学生科技体系,整合竞赛资源、人才培养、导师储备“三位一体”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结合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朋辈互助力量,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2.设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创新创业奖学金”。为了鼓励在创新创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团队,学院与山东烟台宁远药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

3.全面落实“创新创业导师制”。深入落实“全体学生进实验室”制度,教师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开放,要求每名有项目的专业教师吸纳不低于5人的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度发掘学生创新力,切实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4.扩大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在生化大楼D座1楼新设创新实验室,用于学生的科研创新,已经申请立项的学生团队可以入驻。实验室内配备相应仪器,由专任教师或研究生负责对入驻团队进行培训和指导,进入平台科研创新活动年平均人数不低于学生总数的30%。

5.形成从“早期引导动员、中期培训指导、后期总结反思”的三级比赛指导体系。年初撰写学院2023创新创业工作计划,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书记于兆玲、副院长牛余忠、杨正龙共同担任组长;年内,举办“互联网+”“挑战杯”“山东省科创大赛”等多项院级选拔赛,选拔重点项目提前栽培,确保项目质量;成立由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评审团队,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培训服务工作,畅通项目发展空间;开展新生创新创业宣讲会、“互联网+”经验交流总结会等多项会议活动,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度剖析问题与不足,大力倡导学生们投身创新创业事业,贯彻落实学院“科创不断线”战略。

6.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反馈信箱。落实创业学生的调查回访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院学生代表大会重要内容;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有创业想法学生的创意意向以及存在困难,收集学生对学院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我院创业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认真撰写创业质量报告,为优化人才培养、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7.学生创新成果丰硕

(1)“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互联网+”大赛中获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5项。

(3)本科学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3项;本科生一作SCI一区论文32篇、二区论文15篇、三区论文2篇、四区论文1篇。

(4)获省科创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5)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与奖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

(6)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

二、“协同聚力”促就业,精准高效共筑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2023年我院强化统筹部署,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优化就业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工作合力,只为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1.多级联动,精准指导,为毕业生照亮就业之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19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书记、院长冲锋在前,带头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多次讨论就业工作,广泛开拓就业渠道,组织全院力量推进就业工作,通过毕业生班主任工作例会实时通报、就业专职辅导员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党员和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带头,建立全体毕业生就业台账,落实精准帮扶,针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分类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意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到“一生一策一方案”。针对20级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学院多次分专业开展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讲授、职业测评、企业参观、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结合目前就业形式,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动态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院针对20级有升学意向的学生,通过“升学政策解析、师哥师姐经验分享会”等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整心态、为考研打下坚实基础。针对有参军意向、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学生,学院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帮助他们了解考试的相关程序、政策及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抓住机会,光荣参军、服务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2.聚焦需求,搭建桥梁,为毕业生拓宽求职渠道。持续关心关爱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学院领导、辅导员不定期走访宿舍调研,与未就业学生就学业进展、求职准备、职业规划做面对面交流,多途径多手段向学生介绍学校就业创业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事业观,充分调动就业积极性,同时,毕业班辅导员为全院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生涯发展咨询,对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畅通信息渠道。开展“2023届毕业生西部计划宣讲会”、考研复试指导,助力学子“研”续梦想、考研经验交流会、举办鲁大讲堂之“千帆归来,寄情母校”优秀毕业生思“享”会、“青鸟计划-春风送暖”2023年鲁东大学化学类、材料类、地理类、环境类春季专场招聘会一场,包括央企、上市公司、教育机构在内的四十余家省内优质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本次招聘会,累计带来化工、环境、教育等领域招聘岗位1000多个,专业匹配度高、岗位数量充足,满足了我院毕业生专业化的就业需求。参会学生300余人,投递简历200余份,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49人次。举办院内企业宣讲会37场,企业洽谈会14场。及时建立“20级就业群”,每天在群内发送与我院学生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教育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团团微就业等充分挖掘线上平台的信息和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习锻炼等方式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道恩集团、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万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安排“岗位体验日”“企业参观日”“业务实习”等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能真正走起企业,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准备。

3.重点关注、完善制度,为毕业生开展就业关怀。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就业群体,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制定“一人一策”的就业困难群体台账,深入开展就业关怀计划,完善帮扶制度,积极开展就业服务的分类引导,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了解此类学生群体的工作及就业地意向,及时通过与就业辅导员沟通,帮助其提供各类符合自身预期的招聘信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资助,对特别困难、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发放就业补贴。针对因就业存在心理压力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树立信心,减轻压力,实现就业。积极组织就业困难许学生参加招聘会,切实关心每一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诉求,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身体残疾学生顺利就业。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3届毕业生考研预录取169人,考研率50%,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已达88.08%,位于全校前三。2024年我院将继续抢抓机遇、全力攻坚、协同并进,努力形成校院两级的就业教育引导合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鲁东大学官方微信